为了谁?他79岁还义务开办乡村辅导班,一开就是17年……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有一间简陋的小屋,院外停满了自行车、电动车,院里是79岁老教师马如松正在孜孜不倦地为当地学生义务讲课。
马老师的课,一讲就讲了17年。
两块小黑板,一把三角尺
用了17年
马老师家住姜堰区大伦镇申扬村,小课堂就在马老师家的一间简陋小屋里,屋子是上个世纪80年代建的青砖瓦房,屋里的桌椅床柜也已经很老旧了。
但就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每到周末,马老师都会迎来送往,已经整整17年。
一大早,小课堂就开始热闹起来。堂屋里放着一大一小的方桌,十来个学生认真听讲。马老师手握三角尺,粉笔在黑板上来回滑动,边画图边生动地讲解几何知识。
马老师手中的三角尺也很破旧,缠上了几层厚厚的胶带,但他还是不舍得扔,这把三角尺陪伴了他的整个教学生涯。
小课堂上的两块黑板也很旧了,其中一块黑板还是马老师用家里的床板油漆而成的。
今年79岁的马如松曾是大伦初级中学的一名高级教师,任教40多年,教过初中的数学、物理等学科。2001年退休后,他开始利用每周六、日的时间在家里开设辅导班,义务给孩子们补习数学。
“孩子们补习的环境会越来越好的。”马老师说,后来有学生家长送来了一块白板,为小课堂添置了教学用具,孩子们看知识点就更清晰了。
院里院外停满自行车
学生难忘青葱岁月
每到周末,马老师家的院里院外都停满了电动车、自行车。他的一些学生回想起当年的补课时光,仍很感慨。
“从初一到高中,数理化全在那儿,马老师陪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暑假。他总是一副慈祥的面孔,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我们从来没有被骂过。房子周围总是停满了我们的自行车,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骑车去,欢欢喜喜地回家……”一名学生回忆,虽然她早已大学毕业、走入了工作岗位,但是那段青葱岁月还会时常想起。
“家里两个孩子都在马老师家补习过,现在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马老师人太好了,教得也细致,孩子们都喜欢来。”马老师的邻居夏大妈说,这么多年来,马老师从没收过一分钱的辅导费,一些家长硬是把钱塞到他手里,他都会一一拒绝。
家长和学生们都是慕名而来,不仅有大伦镇,还有蒋垛镇,甚至有姜堰城区学校的孩子来补课。其中还有一些是留守儿童、孤儿等贫困儿童。
初心不忘
也就忘记了年龄
马老师的家庭并不富裕,身世还有些坎坷。9岁那年,马老师的父母相继离世,他成了孤儿,之后跟随姑妈生活。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考上了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60年代进入中学任教,任职时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教育工作者。
1997年,马老师的儿子患上重症肝炎,治疗费花了几十万,2016年,儿子英年早逝。但是,马老师把一对双胞胎孙女培养成了研究生。在儿子患病治疗期间,他硬是没有和任何人开口求助,更难能可贵的是,辅导班一直没有暂停过。
问起马老师,为什么开义务辅导班,还能坚持17年?他的一番话朴质却深情。“我也曾经是一名孤儿,但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培养,我才能做一名人民教师。我得感恩,这份初心不能忘记,我也就忘记了年龄。”马老师说,很多留守儿童、孤儿来补课,小课堂不仅能帮这些贫困儿童辅导学习,他也能帮着照应,这里也就成为了他们临时的家。
“人也要活到老,学到老。”马老师说,尽管已经79岁了,但是他不服老,家里订了很多报刊杂志,他也喜欢钻研难题,经常把最新的中考、高考试题拿出来琢磨,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他希望能给孩子们带去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
开办辅导班以后,马老师曾被评为全省城乡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先进个人、全市离退休干部“校外辅导之星“、姜堰区“十佳教师志愿者“等荣誉。2017年,他的辅导班还被大伦初级中学正式授牌、命名为“崇实教育校外辅导站”。
马老师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教师加入到辅导站来做志愿者,帮助有需要的孩子。暑假到了,马老师的辅导班会全天开放,他又要开始忙活了。
他的日记,记录了泰州隔离病房里最真实的模样……
我是个医生身上流着的热血告诉我如果困难的时候需要有人挺身而出那个人一定是我……
这段文字摘自泰州市人民医院隔离病房一位超声医学科医生的工作日记他叫钱诚
2月28日
泰州隔离病房里的病人们
已全部治愈出院
他的篇篇工作日记
记录着医生和患者
最真实、最勇敢的样子
近日
发布君连线钱诚
和他一起回顾
隔离病房里
那段难忘的时光
……
拼搭的饭桌就是“茶餐厅”
日记节选:
我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会选择来到战役的最前方?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的那种渴望很简单,我要用我所学,实现自己的价值。
年仅31岁的钱诚,自认是科室里最普通的一员,但在得知超声科需要指派一名医生进入隔离病房给确诊病人检查的消息时,他第一时间给负责人发了微信:主任,我报名,你就说是抓阄抽到我的,我不想高调。
日记里,钱诚用幽默的笔法介绍了自己生活的地方——茶餐厅、温泉浴场、总统套房、阳光露台,满满的悠闲度假气息。实际上,那只是几张桌椅拼搭而成的饭桌、加装了空调和热水器的卫生间、诊室改造的上下铺、洗衣晾晒的地方。
这种心态,是钱诚进入隔离病房后遇到的第一位战友濮雪华教的:“这里的情况当然不能跟外面的生活比,但还是心存一点小小的美好。心态好一点才能更好地对待病人,自己也会开心点。”
在隔离区,郭卿医生给大家分发了鲜花
隔离房里的“特别”身姿
日记节选:
非常时期,医生的身份在这个时候不只意味着荣耀,更意味着付出。
进入隔离病房,就是一场“遭遇战”。穿上笨重的隔离服,戴好口罩,大家的操作都变得和平时不一样……钱诚的日记里,就有不少这样的镜头。
任厚伟与钱诚既是战友又是朋友,在给一位老奶奶查心脏彩超时,钱诚碰到任厚伟来查房:“检查时,老奶奶翻身不便,他就上去扶,问病情时,老奶奶耳朵不好,他又带着口罩,任厚伟就凑到她耳旁仔细询问。我喜欢他跟病人说话的方式和语气,那是一种平易近人的尊重。”
娇小可爱的王婷,被同事们戏称为“扶屏王”,只因她是这群人中个子最小的一个,每次为病人输液的时候,总是要吃力地踮起脚才能够到输液架,为了防止面屏掉下,她的一只手总是扶着面屏。扶着的是屏,举起的是爱,她小小的身体撑起的是病人的生命与健康。
护士花婷教会了钱诚一个给护目镜去雾的方法:双脚微微分开,弓着腰,手扶着低处的取暖器,将脸尽可能靠在取暖器上。钱诚感慨道:“那个姿势就像是一个煮熟的虾仁,极其怪异,但却是一个我永远忘不了的身姿。”
任厚伟医生(右)和钱诚
印象最深的三位患者
日记节选:
原来,经过这些天的悉心照顾以及并肩对抗病魔,在李奶奶心里我们早就变成了一家人!
隔离病房,不仅仅是医护人员们的战场,也是流淌着脉脉温情的地方。钱诚的日记里,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三位患者。
第一位是个帅气小伙子,他是武汉封城前回泰人员,该做的防护和隔离都照做了,却依然不知何时感染了自己的母亲和一位朋友。住院后,电话、短信、微信,各种指责扑面而来……“我不知道网络暴力是如何发生的,但我知道,他们是病人不是坏人,需要的是隔离而不是疏远,更不应恶语相向。”钱诚说。
好在,这位患者最终走出了困境,痊愈出院后,他走进了泰州市中心血站,捐献了200毫升血浆,成为了泰州市第二例捐献血浆的新冠肺炎治愈患者。
第二位是一位中年大叔,刚入院时病情稍重,可能是因为害怕,检查和治疗不太配合。濮雪华医生告诉他:“我会假想着,自己也感染了这个病毒,躺在和你同样的位置,会给自己开什么医嘱,用什么药,做哪些检查,我总不能坑自己吧?”
自此,这位病人越来越配合,身体也恢复得很快。出院没多久,他发来微信告诉医生:我想捐献血浆去救更多的人。
第三位是一位64岁的老奶奶,在入院十多天后病情好转,护士告诉她准备出院时,本以为老人会特别开心,但她却哭了,对着医生说:“我不要走,我舍不得你们!”原来,在病人们的心里,他们早就变成了一家人。
来自患者的感谢信
闲下来也会犯“职业病”
日记节选:
医生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任何聚餐、旅游,甚至闲聊,医学问题的提出和医学经验的分享都成了每个自然而然的条件反射。
2月28日,泰州现存病例全部好转出院了。送走所有患者的那一天,隔离病房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容。
打扫完病区,将机器彻底消毒,第一批先遣队的工作便告一段落,新的战士会来接替他们。他们则在医院生活区继续隔离14天,也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聊聊天……
“疫情过后,我要第一时间见到我的家人,拥抱他们,在家里好好睡个懒觉。”“我要约三五好友打一次篮球,舒展舒展僵硬的身子骨,找找年轻的自己。”“我要跟好兄弟聚一次餐,喝一次酒,把年前没有吹完的牛给吹完。”“我要去买几件好看衣服,穿得潮一点、漂亮一点,把因为在隔离病房反复脱水变小的衣服统统换掉……”
然而,聊着聊着,他们又聊到了医学,肿瘤科医生、感染科医生开始探讨鲍曼不动杆菌怎么拿下,钱诚和重症科医生开始聊肺栓塞后怎么通过超声波去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
钱诚说,“医生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也许不是我们太爱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生活,而是这些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日记的最后钱诚为隔离病房的所有战友们写了一首诗
我想用这张照片
定格住
最平凡的我们
肉体凡胎
工作疲惫,也想独自休息
七情六欲
美好时光,也愿彼此分享
疫情让我们放弃了那所有
于是学着前辈模样
上前一步,再一步
去守护身后的
那个叫家园的地方
某年某月某日
再回眸
照片里 照片外
每一处
一定都是握紧的拳头和闪烁的泪光
……
◆编辑:乐文妍 黄文卿◆图:孙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