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4-10-21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材料百科 >

塑胶abs+pc

广东泰塑公司:看“魔改”塑料“七十二变”

  塑料,在我们生活中再常见不过。可就是这平平无奇的塑料,被广东泰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塑”)施以“魔法”(改性)后,就拥有了“七十二般变化”,不仅具有高强度的刚性、韧性,还具备阻燃、耐老化、抗菌、导热等优越的综合性能,实现“以塑代钢”“以塑代木”。

广东泰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博罗二期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完工。这是项目效果图。

  “改性塑料作为化工新材料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泰塑董事长李军桦介绍,泰塑专业从事高科技型的改性工程塑料新材料研发与生产,通过科技创新赋予塑料制件“超能力”,是国内阻燃高分子新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工、新能源、汽车配件、智能家居、通信器材、医疗及精密光学设备等领域。

  “泰塑的发展得益于新质生产力赋能。泰塑将持续创新,致力成为高分子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李军桦说。

  创新驱动

  自主创新,改性塑料用于航天航空、医疗器材等领域

  改性塑料是指在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基础上,通过加工改性后具有优异性能的塑料材料。

  泰塑就是赋予这些通用塑料、工程塑料优异性能的“魔法师”。改性后的塑料用在汽车方面,可以变成免喷涂便拥有金属质感的外饰和降噪功能的内饰;用在发动机周边,则可耐油耐高温耐水解;用在物联网中,则具有红外穿透、电磁屏蔽性能。此外,泰塑的改性塑料还应用于农业装备、医疗器材、航天航空中。

  “这条生产线上生产的是绝缘子专用料,采用的是我们创新研发的热塑性塑料,在达到标准要求的同时,比原来的环氧树脂绝缘子更轻,而且可直接回收利用。”走进泰塑位于博罗县罗阳街道的生产车间,泰塑总经理助理李昂指着一条条生产线说,这批货是欧洲客户的订单,过几天将扬帆出海,送到客户手中。

广东泰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光伏连接器专用工程塑料国产化。

  李昂告诉记者,传统环氧树脂绝缘子加工效率低且不能回收,有违新形势下国家减碳政策。泰塑创新思维,成功研发热塑性材料取代原来的热固性塑料制造室内绝缘子,在满足该类产品原本属性的基础上,极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由于使用的是可回收材料,对降低碳排放具有积极意义。

  凭借热塑性绝缘子专用材料等改性塑料创新产品,在2023年行业面临价格下降、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泰塑实现逆势上扬,产值比上一年同期增长近30%。

  打破垄断,部分阻燃专用工程塑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超80%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企业发展第一动力。”李军桦说。高分子材料专业出身的他,深谙创新的重要性,自公司成立起,就一直将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作为立企之本和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工作人员对材料进行分析。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热水壶温控器材料以阻燃聚酰胺为生产原料,一直被德国化工巨头垄断供应。”李军桦回忆,2005年泰塑成立时,国内的塑料制作以普通塑料为主,高端阻燃工程塑料在国内仍是凤毛麟角。

  为打破这一垄断,李军桦想方设法招揽顶尖人才,组建研发团队攻坚克难,立志要在这条道路上打开新世界。2010年,泰塑陆续成功研发阻燃聚酰胺温控器专用料产品,性能完全取代甚至超越国外巨头的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该产品在阻燃工程塑料领域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

  深耕阻燃工程塑料后,泰塑持续创新,攻克一个个难关,逐渐辐射到其他领域:研发出正时链条张紧器专用料、阻燃公交车座椅专用料、光伏组件专用料等,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成功替代国外产品。

  “现在行业内很火很热门的光伏连接器,技术门槛比较高,但对于我们来说就很简单。”李昂介绍,这项技术他们在十年前就掌握了,深厚的技术积累给了他们厚积薄发的能力。

  据统计,泰塑目前拥有专利技术50余项。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资质。

  为保持旺盛的创新力,泰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研发团队超过100人。此外,还与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发机构持续保持合作,及时布局、掌握行业前沿技术。

  产业延伸

  需求爆发,落户博罗建设高功能改性塑料产研基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改性塑料凭借轻量化、耐腐蚀、阻燃性、耐热性、绝缘等性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电子电工拓展到新能源、汽车部件、光伏、光电通讯及轨道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泰塑也因此迎来了需求爆发期。

  为满足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2016年,泰塑落户博罗县罗阳街道。2021年,又在罗阳启动二期产业园项目建设。二期完全建成后,泰塑在罗阳的生产基地占地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主要从事改性PA、PC、PP、PBT、PPS、PPO等高功能改性塑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总产能将达45万吨/年。二期产业园将投入巨资引进大量世界领先的生产设备,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服务,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的人工干预,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集初步智能手段、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舒适的人性化工厂。

  进军上游,形成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

  阻燃剂是当下塑料生产研发中最重要的助剂之一。相关数据表明,从2017年至2025年,全球阻燃剂市场规模以6.8%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30亿元人民币。

  “我们必须有自己的阻燃剂生产线!”李军桦说。2006年,企业创立第二年,泰塑就开启了阻燃剂研发。当时,国内市场上主要生产、使用的是卤系阻燃剂,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和有害气体,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威胁,欧盟甚至明确禁止使用部分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则凭借良好的电性能,以及燃烧产生的烟雾密度低、毒性小等特性,被广泛看好。但是,磷系阻燃剂想要获得良好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开发难度更高。

  “有自己拿得出的拳头产品,才能稳稳接住市场‘蛋糕’。”泰塑坚持把目光瞄准前沿技术,决定研发磷系阻燃剂。

  2008年,该公司位于安徽的阻燃剂工厂正式投产,泰塑参与研发的磷系阻燃剂实现量产;同年,四川乐山磷矿及磷化学深加工基地建成;2019年,贵州福泉磷矿及磷化学深加工启动,2021年正式投产;2023年,湖南泰塑成立,正式开启耐高温聚合物合成之路。至此,泰塑形成了完整的上游阻燃剂布局,阻燃剂产能达到1.2万吨/年,成为国内环保型无卤阻燃材料的重要供应商,形成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

  使命担当

  坚守初心,研发系列可降解塑料

  走进泰塑公司,楼梯下的一个鱼池池水清澈,锦鲤游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池内的水是生产线上经过处理的废水。我们排放的废水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环保,是我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李军桦说。

  做全球最好的绿色工程塑料,是李军桦始终坚持的初心与梦想。

  在生活中,塑料带给我们无限便利的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成为一个世界难题。“从1950年以来,全球已经产生了大约100亿吨塑料,而塑料难以自然消解,仍会以某种形态和形式存在。”李昂说。

  作为一家塑料制品公司,泰塑持续探索如何在生产中减少碳排放,致力研发更安全更环保的塑料,为生态环保作出泰塑人的贡献。

  “要为生态环保作贡献,就要努力解决塑料的降解问题。”李昂说。泰塑与湖南师范大学等大学机构建立共同研发平台,聚力研发可降解改性塑料,历经多年探索,已研发出系列改性木质素填充聚乳酸、改性PBAT等可降解产品,它们或者仍然来自石油基产物,或者使用微生物发酵得来的原料,“这些原材料最大的共同点是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可完全自然降解,对环境没有危害。”

  循环利用,拿到欧美市场入场券

  废塑料回收后,经过加工制成新的塑料,被称为消费后回材料(PCR)。PCR塑料产品在保证再生料与原料相同性能的同时,能减少能源消耗。在全球致力环保的背景下,许多大厂商都要求供应链使用PCR材料替代传统材料,因此PCR材料也成为资本与消费市场的潜力股。

  为尽量减少使用原材料,泰塑从2015年起就投入重金,着力研发可回收塑料。

  “我们用新型化学工艺,将废旧塑料转化为再生料,在产品和性质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还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和化石原料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李昂介绍,依靠这一工艺,泰塑获得了PCR认证以及GRS认证(全球回收标准),同时有多类产品获得了德国TUV公司PCR认证和碳足迹认证,以及美国UL公司的黄卡认证,拿到了进入欧美市场跨国企业集团材料供应的入场券。

  “目前泰塑的PCR材料已涵盖PA、PC、ABS、PP等产品类型,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知名品牌商产品中。”李军桦说。

  本组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桃

大亚湾推进大项目建设 提升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走进大亚湾石化园区腹地,乐金化学(惠州)化工有限公司映入眼帘,这个华南地区首座ABS塑料生产基地,去年实现42.49亿元产值的骄人成绩;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2.5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ABS项目,届时将新增年产值18亿元;三期项目也在申报筹划中。这个中海壳牌“隔墙供应”的中下游项目,对于提升园区化工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园区优势石化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大亚湾石化区越来越受到石化中下游知名企业的青睐。

  一山之隔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内,资源再生利用和兴长聚烯烃新材料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利用大亚湾石化区原料,园区吸引了一批生产战略性新兴材料和高端新材料的企业入驻。

  石化区和产业园深度联动,为大亚湾做大做强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打下重要基础。在开展比学赶超的过程中,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选取“十四五”时期的追赶超越对象。其中,开发区排名对标浙江省嘉兴市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亚湾石化区对标新加坡裕廊、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美国休斯顿等世界一流石化区。

  南海之滨,一艘世界级石化航母蓄势启航。大亚湾区委书记王滨表示,大亚湾将抢抓“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着力把大亚湾打造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国内一流开发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重要支撑区。

大亚湾海滨夜色。

  比

  比什么

  大亚湾石化区发展起点较高但“长短脚”现象明显

  今年6月召开的“2021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发布了2021化工园区30强名单,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三年位列榜首。

  连续三年蝉联全国30强榜首,充分证明了大亚湾的实力。目前,大亚湾已经形成以中海油2200万吨/年炼油和中海壳牌220万吨/年乙烯为龙头,以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高端石化产品为主线,重点发展芳烃下游系列产品、化工新材料和专用精细化学品的上中下游全面发展的石化产业格局,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因此,大亚湾石化区选择对标新加坡裕廊、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世界一流石化区,为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找寻路径。

  从面积来看,大亚湾石化区(31平方公里)与安特卫普石化区(37平方公里)、裕廊石化区(32平方公里)相近,不到休斯顿石化区(85平方公里)的一半。从投资强度(亿元/平方公里)来看,大亚湾石化区是86.3,高于休斯顿的63和裕廊的46.3,低于安特卫普的108。

  聚集行业巨头是世界级石化园区得以发展壮大的普遍规律,这不仅能够获得大量投资,还能借助他们产生的“虹吸效应”,吸引更多中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在入驻企业数量上,大亚湾石化区目前仅有66家,落后于安特卫普(100家)、裕廊(150家)和休斯顿(540家)。

  和安特卫普、鹿特丹、裕廊等具有几十甚至上百年历史的世界级石化基地相比,大亚湾石化区起步较晚。2001年,因为引进了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大亚湾石化区启动开发建设。尽管起步晚,但大亚湾石化区发展起点较高,发展步伐也较快。

  大亚湾区工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大亚湾石化区项目都是近十几年内建设,大多采用国际国内领先技术,因此在技术、设备上比安特卫普、鹿特丹、裕廊等老牌石化基地更加先进,能耗也更低。同时,大亚湾石化区规划更加合理,实现了项目集中建设和管理。

  世界级石化基地一个典型的特征,是炼化一体化发展。休斯顿石化区现有炼油加工能力约11750万吨/年,占美国原油总加工能力的13%,乙烯产能约1200万吨/年,占美国乙烯总产能的43.7%;裕廊石化区现有炼油能力约6900万吨/年,乙烯产能约560万吨/年;安特卫普石化区现有炼油能力约4125万吨/年,乙烯产能约246万吨/年。

  相比之下,大亚湾石化区“长短脚”现象较为明显,乙烯加工能力达到220万吨/年,已经接近世界级,而炼油能力为2200万吨/年,仍有发展空间。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还要多久?大亚湾制定了时间表:“十四五”末,实现炼油3000万吨/年、乙烯540万吨/年,石化产值约4000亿元;中远期(2026-2030年),炼油4000万吨/年、乙烯800万吨/年,石化产值约7000亿元,形成世界级知名石化产业新兴集聚区。

  油头大化尾小,产业链延伸不够

  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产业链条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个基地都有七八条甚至十几条突出自己特色、链条完整的石化产业链,真正做到主业生产和石化产品后加工、精细化工同步发展。

  据了解,安特卫普石化区共有七条主要产业链,是世界上最多元的化工集群之一;裕廊石化区的产业链也很完整,上中、下游产值比为50:50,化工品量大,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

  目前,大亚湾石化区上中、下游产值比为78:22,距离世界级石化基地的标准(上中游、下游产值比50:50)仍有差距,芳烃等产业链延伸不够,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品种和产量均有待增加,存在“油头大化尾小”的问题。

  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都会聚集大量科研机构。裕廊石化区建有新加坡化学工程研究院(ICES)。ICES拥有全球领先的先进实验室和研究设施,有能力承担各种研究活动,如探索性研究、工艺开发、优化及问题解决,还可运行试验级项目。ICES可通过创新和研究开发活动,支持裕廊能源化工产业未来增长。

  近年来,大亚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推动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目前,石化区内有18家企业设有研发机构,其中省级工程中心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工程中心6家。除企业建设的研发机构外,大亚湾还大力支持校地、院地合作共建石化行业研发机构。目前已建有4所科研院所,分别是与中科院过程所合作共建惠州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共建北化工惠州产学研基地,与惠州学院合作共建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

  对比世界级石化基地,大亚湾石化区还缺少国字号的专业研究机构,在人才储备和技术成果转化方面也需要发力追赶。

大亚湾石化。

  学

  学什么

  安特卫普石化区将一体化做到极致

  一体化建设从一开始便是安特卫普石化区发展的主基调。1951年,SIBP和埃索比利时选择在安特卫普建设炼厂。1963年,两家公司合作建设了安特卫普最早的两套蒸汽裂解装置,它们的副产品吸引了众多公司前来投资。

  2001年至2010年,安特卫普石化区快速发展。巴斯夫为其安特卫普基地投资逾10亿欧元,赢创工业也将其在集团范围内最大的投资投到了安特卫普。工业区的储运能力由此不断提高。

  在安特卫普的所有化工企业中,巴斯夫和英力士是产业链最完整的两家化工企业。它们不仅在安特卫普建设了覆盖全产业链的生产装置,还与其他公司共享土地和基础设施,建立了园中园,为整个工业区一体化发展产生长远影响。例如,巴斯夫与索尔维、陶氏、苯领公司和俄罗斯欧洲化学共享巴斯夫安特卫普基地的土地,最大程度形成一体化,节省成本。在基础设施方面,巴斯夫则与法液空、Zandvliet电力公司、安特卫普联合码头、艾维迪斯工业水公司等配套企业构建一体化网络。

  可以说,安特卫普石化区是一个将一体化做到极致的工业集群。工业区内的石油化工企业、集装箱码头、废品处理设施、干散货物流公司、仓储管理、能源供应设施及所有类别的服务供应商都做到了一体化并且相互合作。

  共享用地,是安特卫普石化区另一个突出特点。土地的所有者邀请客户在他们土地上投资以便共享服务和降低双方成本。安特卫普化工区有多家公司把共享用地作为核心业务之一。此外,安特卫普石化区虽然横跨斯海尔德河两岸,但中间有5条管道连接,使安特卫普成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化工园区。

  比学赶超观察团认为,大亚湾石化区可借鉴安特卫普石化区的经验,加快园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更多原料“隔墙供应”、产品“就地转化”,加快形成石化区新的比较优势。

  裕廊石化区实施“化学群”战略

  1971年,新加坡政府开始石化专业区的构想,之后一直强调“化学群”战略。政府采用产业链招商的方式,注重对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培育。“化学群”内的企业具有极高整合度,实行即时生产,即原料、成品不储存,无库存,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和物流费用,提高产品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达到快速发展。

  经过40多年发展,裕廊岛产业链十分完善。以新加坡炼油公司为例,左邻右舍的10家企业互供超过17种原料、产品和服务,一个工厂产品成为另一个工厂原料,物料通过管道在园区内输送,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使各企业专注于自己核心业务的同时,又与工艺技术、产品供求上有密切依存关系的企业联合起来,极为便捷地买卖原料和产品,创造生产协同效应。

  说到“化学群”,就不得不提以新加坡石化公司为主导的新加坡石化综合基地(裕廊岛石化工业园的一部分)。新加坡石化综合基地一期项目于1980年开建,1994年二期项目启动,二期项目增加了许多下游产品。项目建成后,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完整的石化综合基地。裕廊岛石化产业链上还有许多下游企业,主要从事专用化学品和特种化学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涉及润滑油添加剂、粘合剂和密封剂等,是整个石化产业集群与外部经济联系的重要环节。

  裕廊岛建设发展之所以能吸引众多外商投资,其完善的公用设施配套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岛上各企业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新加坡政府在公用设施方面提供了巨大便利。裕廊岛上的基础设施不仅替跨国企业解除了后顾之忧,也降低了运营成本。据统计,平均每家公司每年运营成本节省20%左右,使“单个企业廉价”成为可能,推动化工企业聚集。裕廊岛上全方位的公用和辅助服务涵盖水、电、天然气、蒸汽、公用气体、码头、仓储、管廊、污染物处理、环保、消防、应急等多个方面。

  观察团认为,大亚湾石化区可以学习裕廊岛“化学群”战略,充分利用原料优势,瞄准世界500强、全球化工50强企业,集中力量引进一批十亿、几十亿投资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解决大项目建设空档期项目支撑不足、工业增长乏力的问题,确保持续稳定增长。

  鹿特丹石化区与多家化工园区形成化工集群

  鹿特丹石化区占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大的炼油基地和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仅次于休斯顿石化工业基地和新加坡裕廊岛化工园区)。鹿特丹石化区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它与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德国鲁尔区、莱茵区、赫斯特园区和路德维希港化工园区形成了化工集群,多家园区(基地)完美地形成一体化和集约化发展。除了集群内的园区相互连接外,化工集群还与泰尔讷普、赫伦、费卢依和法兰克福等地的化工园区通过管道、水路、轨道和公路的运输方式相互连接,体现了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方式。

  鹿特丹港的强劲和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区内高效的循环经济。最有代表性的是博特莱克区(鹿特丹港石化工业区的园中园),此区内拥有世界上最高效的氯及其衍生物产业链,氯产品的生产商和消费商之间最大程度地形成循环。作为众多化工产品的基本原料,阿克苏诺贝尔生产氯气,日本乙烯基产品生产商信越向阿克苏诺贝尔采购氯气,用于生产供应二氯乙烷、氯乙烯单体和聚氯乙烯。信越的工厂就位于阿克苏诺贝尔的工厂之内,氯乙烯单体和聚氯乙烯装置之间则是通过管道连接。氯产业链在园区内形成了闭合,不仅使产业链企业实现了上下游原料与产品互供,减少了原料因运输而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增加,还最大程度降低了产品运输中的安全与环境风险,体现了化工园区上下游产品一体化的优势。

  鹿特丹港拥有世界上最完善和高效的公用设施,这也是鹿特丹石化产业稳定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鹿特丹港务管理局对港区内的土地、码头、航道和其他设施进行统一开发和管理。鹿特丹港拥有完善的海关设施、优惠的税收政策,保税仓库区域内企业在海关允许下可进行任何层次加工。

  对集装箱货物的仓储和配送来说,坐落在港区和各个工业区内的物流配送基地可以为其提供最完善的各种增值服务。就通关方式而言,海关可以提供24小时通关服务(周日除外)、先存储后报关、以公司账册管理及存货数据取代海关查验,企业可以选择适合的通关程序,运作十分便利。

  观察团认为,大亚湾石化区作为优质园区,可以带动省内其他石化园区实现共同发展,也可以通过组建产业联盟解决大亚湾石化区土地不足问题。

  赶

  怎么赶

  推进大项目建设,提升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4月30日,今年全市首场产业项目集中动工竣工投产活动在大亚湾区举行。今年1~8月,大亚湾区动工项目20宗,投资总额约303.9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6宗,投资总额约160.2亿元;引进项目17宗,投资总额约199.8亿元,其中:签约项目9宗,投资总额约114.2亿元。

  坚持“项目为王”,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大亚湾区今年1~8月动工竣工投产的产业项目中,既有补链条、延链条的石化中下游项目,又有前景好、潜力足的新兴产业项目。

  惠州忠信化工有限公司扎根大亚湾石化区17年,主要生产苯酚、丙酮及双酚A等化工产品,极大地改善了华南地区苯酚、丙酮、双酚A长期依赖进口及国内长距离采购的处境。今年该公司增资扩建苯酚丙酮项目,选择在大亚湾再次增资扩产和做强做深产业链,将更加丰富大亚湾石化园区石化产业结构。

  除了忠信化工苯酚丙酮项目外,今年1~8月动工、竣工投产的石化中下游及配套项目还有恒力PTA项目、中海壳牌SMPO/POD、乐金2.5期、巴斯夫扩建等,一共16宗。这些项目将进一步优化大亚湾石化区产业结构,丰富石化产品种类,提高石化区综合竞争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亚湾将坚定不移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当前要全力推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恒力(惠州)PTA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王滨说,大亚湾要加快促进石化区内的落后石化项目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经济附加值,推动发展慢、效益低的项目退出石化区,上高新的产业项目,用市场化的手段升值石化区。

  “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是今年大亚湾开发区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该区在短短30年时间里,从名不见经传的边陲渔村跃身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热土的重要因素。从项目拿地到竣工投产,再到未来发展,大亚湾都为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欧德油储I3地块石化仓储项目今年1月动工,仅用7个月就竣工;百利宏11kt/年高端新材料项目今年1月签约、3月供地、6月动工,实现当年签约、当年供地、当年动工……一个个项目落户建设的时间纪录不断刷新,见证大亚湾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今年1~8月,大亚湾石化区共引进中下游项目10宗。另外,中海壳牌PC/DPC项目已进入企业决策程序,是壳牌全球独有技术首次产业化应用。“结合石化区产业布局等情况,不断优化石化招商图谱,并依据图谱开展石化产业链招商。”大亚湾区招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亚湾结合石化区产业布局、产品市场变化、原料供应、行业技术筛选等关键环节开展精准靶向招商,引进强链、补链、延链项目。

  事实上,大亚湾对标先进地区,整合招商资源、招商信息“走出去”的步伐不曾停歇。比如,由区主要领导带队组成招商小分队,主动上门精准招商,先后奔赴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开展项目对接商谈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项目来了,还要高质量服务好项目。为此,大亚湾区成立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恒力三个重大石化项目专班,抽调一批石化、环保、安全、工程建设等方面专业人才负责服务项目建设。依托重大项目专班,搭建起灵活、高效协调机制和指挥平台,提升项目推进效率,推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恒力石化PTA项目加快落地建设。

  开拓发展空间,盘活闲置用地

  大亚湾石化区占地31平方公里,经过20余年的开发建设,已开发面积23平方公里,正在开发约10平方公里,已安排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恒力等项目共7.11平方公里,剩余不足3平方公里主要在石化拓展区。

  在已有产业基础上,石化区新规划3套160万吨/年乙烯项目,远期规划10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250万吨/年芳烃炼化一体化项目,以及延伸发展各类深加工项目。但是,目前园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很难满足以上规划项目的用地需求。

  发展空间受限,是大亚湾石化区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之一。目前,大亚湾正在拓展发展空间。首先,做好大亚湾石化区产业拓展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完成村庄搬迁、土规调整、用地场平等工作,加强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的合作开发。其次,加快盘整、调整利用大亚湾石化区闲置、低效土地,引导、鼓励石化企业将自有仓储物流业务委托第三方向港区转移,为石化区腾出更多发展空间。

  今年上半年,大亚湾充分利用企业闲置厂房和土地资源,引导10宗项目通过企业收购、并购以及合作的方式落地,盘活用地83.77万平方米。“目前,我们正在对石化拓展区、塘横片区、小桂、三门岛进行统一布局谋划,计划通过土地征收为下一步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该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大亚湾将加快推进石化拓展区范围征地和村庄搬迁,主动争取用地规模指标,全面启动场地平整、道路、排水、电缆沟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为石化中下游项目发展拓展空间。

  规划建设“智慧园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在大亚湾石化公用管廊有限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显示屏上,整个石化区管廊三维地图清晰显现,地图四周实时显示着各段管廊实景监控画面。这个智慧管廊系统,正是大亚湾石化区打造“智慧园区”的一部分。

  2018年12月,大亚湾区启动“智慧园区”项目建设工作。2019年,大亚湾区出台《大亚湾石化区建设管理提升工作方案》,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园区建设、加强安防能力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和加强公用工程建设等5个主要工作任务。

  “当前,我们正在实施第三阶段的石化区封闭式管理。”大亚湾区石化区管理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建设石化区智能管理系统、车辆识别管理系统,实现人员、车辆在线预约入园;搭建“智感安防”平台,接入公安人员、车辆等内部资源系统以及石化区已建系统资源,对来访预约人员、车辆自动核查背景。同时,通过布建网络围栏、监测和反制无人机信号、组建石化区海上管理中队进行常态化巡逻等方式,全力打造海陆空一体化的封闭式管理体系。

  据介绍,石化区“智慧园区”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对标世界先进石化园区,从改善和优化园区管理模式入手,以事件的联动处理为要点,基于监管、服务两大智慧园区关键领域,构建“四梁八柱、天地人通”“智慧+”框架体系。在全国化工园区第二批“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评选中,大亚湾石化区“智慧园区”项目顶层设计规划书,在全国评审时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根本上提升了园区本质安全水平。

  大石化、大工业决定了化工园区的高风险和安全监管的高难度,大项目、大体量决定了石化区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早在2014年,大亚湾石化园区就实行封闭式管理。这些年,大亚湾石化区一直以裕廊石化区作为标杆,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实施严格的封闭式管理,率先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创新试点,常态化“零容忍”排查整治安全隐患。

  石化行业科技含量高、技术性强。为此,区安监部门去年组建了园区安全管理专门机构,配齐配强专业监管人员。2016年至今,该局连续三轮聘请第三方专业技术力量助力石化区安全监管,形成了一套集“检查、指导、培训、帮扶”于一体的具有大亚湾特色的监管模式。去年,石化区第三方协助监管专业团队借鉴国际最佳实践案例对企业进行“量化评估”,查找企业深层次弊病,实现“一企一策”“靶向治疗,精准监管”。

  超

  如何超

  力争在石化能源新材料全产业链上取得新突破

  走进位于石化区的惠州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一眼就能看到两个巨大的储存罐,里面装着液态二氧化碳,主要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在可乐等碳酸饮料的生产加工上。

  运用创新研发的喷雾造粉技术,科莱恩大亚湾工厂已经可以生产出药用级别的原料药及辅料药,从而实现从化工品向高端医药产品的转型升级。

  这些年来,大亚湾石化区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核心三集群”的发展格局,从炼化一体化到石化深加工,再到高端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产业,并为产业链配套了现代生产服务业。

  以炼油、乙烯等龙头项目为依托,大亚湾正在引进石化深加工、化工新材料、高性能合成树脂等重点中下游及关联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及综合效益,提高原料、中间产品和副产品的利用效率,加快产业集群式发展。今年,石化区引进红墙环氧减水剂等项目,做深做精碳二、碳三和芳烃产业链。

  湖南宇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助理湛明认为,随着新“限塑令”实施,可降解塑料在3~5年内将形成200万吨左右的市场需求,10年时间内形成超过500万吨左右的需求。这意味着,仅仅在粤港澳大湾区就将形成一个近200亿元的市场,而全国则是一个千亿级的大市场,“塑料产业链涉及面非常广,产值巨大,这无疑是惠州化工新材料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观察团认为,大亚湾石化区优势产业主要是上中游的炼化,不足的是高端化、专用化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业部分,必须在石化能源新材料全产业链上取得新突破。围绕石化能源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大亚湾石化区首先要提升核心产业规模,重点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产品供应能力。其次要按照碳二、碳三、碳四、碳五、碳九、芳烃产业链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石化深加工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在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方面,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突出特色”战略,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打造涂料/乳液、平板显示器及日用化学品等特色产业。

  电子化工品是电子信息行业最基础的材料,根据我市“2+1”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亚湾石化区可以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为惠州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更多电子化学品和化工材料支撑。此外,大亚湾石化区部分化工产品或副产品可以运用到医疗器械、原料药、原料药制剂等方面,依托石化区原料优势,打通石化产品到医药产品产业链,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化学制药、医用材料专业园,发展医用材料、原料药制造和制剂制造等产业。

大亚湾商业地产。

  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载体

  建设一流石化产业基地,离不开一流的科技创新载体。

  休斯顿拥有多所大学,为石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研究,为产业输送研发人才和高技术工人。鹿特丹港及周边地区拥有两个开放式化工创新中心,填补了实验室与全规模厂房之间的空白。

  对标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大亚湾石化区必然要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这也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惠大化工研究院和北京化工大学惠州产学研基地再到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大亚湾科创中心大力支持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推动大亚湾科技创新平台加速发展,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有效吸引高端人才到湾区创新创业。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认为,“十四五”期间,化工园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园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以产业需求为引领,引导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园区、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新高地,加快形成区域性行业创新体系。

  观察团建议,大亚湾要加快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创园精细化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石油和生物能源检测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和北化工产学研基地等平台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中科院过程所惠州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及惠州学院化工新材料学院。推动埃克森美孚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大亚湾建设技术应用中心或研发中心。

  打造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交流的干部队伍

  大亚湾发展石化产业的基础良好。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落户项目102宗,总投资2461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占比近90%,“优等生俱乐部”基本形成,炼化一体化规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近年来,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恒力(惠州)PTA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大亚湾,如何为国际一流企业提供一流的服务,也对当地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大亚湾区委组织部开展的一次调研中,有工作专班干部反映,他们对非本部门内的政策掌握不够全面精准,在与企业谈判过程中难以做到临场迅速决策,不利于抓住机会把握优势。

  观察团认为,基于现实需要,大亚湾要坚持好干部标准,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推动建立科学精准的选人用人机制。干部队伍必须坚持以与国际一流企业交往所需要的能力素质为标杆,加快比学赶超,有针对性地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大项目专班工作人员要分别从城市品质提升、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业务能力提升等角度,有针对性提升能力素质。同时,不断完善差异化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差异化绩效奖励分配办法,激励干部把心思集中在想事上、把本领体现在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成事上,引导优秀干部流向基层、扎根基层。

  大亚湾石化区作为封闭管理区域,由石化园区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但是,在发挥管理服务能力方面,管理服务中心对于安监、环保、招商等区直部门统筹协调力度不足,呈现出“条”的管理到位、“块”的统筹较为薄弱的状态。

  观察团建议,大亚湾石化区可以借鉴上海、宁波等一流石化基地管理经验,探索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有效弥补“统筹”缺陷,做到“统”得有力、“分”得有序,实现各职能部门同频共振。同时,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引进石化、园区管理、安全环保等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机构职能,引导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化工产业链条,加快石化园区发展建设,高质量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张旭华 曾兴华 廖桂旭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戴建 邱若蓉 匡湘鄂 欧阳德辉

  专家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

  摄影/摄像 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张胜凡 魏刃白


原材料现货供应:
上一篇:abs塑料锁掉色吗有毒吗
下一篇:abs和ps塑料有什么区别
Copyright © 2017-2024 全球材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2042014号    网站建设  跨境电商
工具钢 | 高温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