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4-10-09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材料百科 >

聚丙烯对人体有害吗水杯

警惕微塑料对健康的影响

塑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人类对塑料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塑料污染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塑料有可能分解成微塑料颗粒,被生物摄食并进入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最近,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上的文章显示,英国赫尔大学教学医院的研究者在胸部外科手术中收集了13个人体肺部组织样本,其中在11个样本中发现了共计39个、12种微塑料。此外,荷兰阿姆斯特丹弗里耶大学的研究者在《国际环境》上发表文章,他们从22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体内各获取1份全血样本,在其中17份样本中发现了微塑料。

微塑料,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的统称,包括了不同形状、大小和聚合物类型。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并且已经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

自20世纪70年代海洋中的微塑料颗粒第一次被报道起,科学家们就陆续在海洋、土壤、大气中发现了微塑料,甚至在人烟稀少的南极也发现了微塑料。自2010年起,科学家们陆续在一些鱼虾蟹贝等海产品中发现了微塑料;然后,在饮用水、食盐、蜂蜜、啤酒、蔬菜和水果中,甚至在婴儿奶瓶中也发现了微塑料。

微塑料是怎样进入人体的

一些研究发现,人类可能通过饮食、呼吸以及皮肤接触等途径摄入微塑料颗粒。

饮食摄入:国外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人类每年通过食物摄入的微塑料颗粒可达5万多个,每年通过饮用瓶装水等摄入的微塑料颗粒可达9万个。此外,在2020年,研究人员在一次性纸杯中装上热饮,15分钟后在饮料中发现2.5万个微塑料颗粒。如果家长使用聚丙烯奶瓶冲泡奶粉,小儿每饮用1升由奶粉调配的牛奶就会摄入超过160万个微塑料。

呼吸吸入:科学家们发现,空气中的微塑料含量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法国巴黎的室外样本中,科学家测得微塑料的平均浓度为每天53~110个/平方米,德国汉堡的浓度则为每天275个/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们发现室内环境中微塑料的浓度高于室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主要在室内活动,由此摄入的微塑料数量较高。科学家们根据室内微塑料浓度以及婴儿每天在室内活动的时间推算,婴儿每天在室内通过呼吸摄入的微塑料数量最高可达几十万个。

皮肤接触:虽然科学家们在不同的洗护用品中发现了微塑料,但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微塑料可通过皮肤接触而被人体吸收。

微塑料是否真的可以进入人体?几年前,科学家开展了相关研究。2018年,奥地利科学家菲利普·施沃布尔(Philipp Schwabl)等人在来自不同国家的8个成年人的粪便中发现了微塑料。2021年,我们团队对24名男大学生的粪便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23人的粪便中有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8种微塑料。来自荷兰和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更加充分证明了微塑料已经进入人体。

会对人体产生毒性吗

微塑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特性,会对海洋生物、哺乳动物产生毒性作用,例如可导致鱼类捕食能力下降,导致小鼠睾丸产生炎症及精子生成障碍等。

微塑料会威胁人体健康吗?

目前,针对微塑料对人体毒性效应的研究大多数为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微塑料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都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消化系统:可对肠上皮细胞产生毒性,导致细胞活力降低。

呼吸系统:可引起肺上皮细胞出现炎症反应。研究人员在114例人肺部标本的99个标本中发现了微塑料。

生殖系统:对胎盘滋养细胞表现出弱胚胎毒性,并且可通过胎盘屏障。

但以上结果均为细胞实验,人类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仍缺乏微塑料与人体健康关联性的相关研究。早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呼吁开展相关研究,以期准确评估人类微塑料暴露量及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这也是今后相关学科的科学家们重点关注的方向。

如何减少塑料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减少塑料垃圾被随手丢弃的行为,也要尽可能减少塑料的使用,比如随身自带购物袋,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此外,政府加强对塑料污染的控制,完善塑料垃圾的管理政策等。而最让人期待的则是新型可降解塑料产品的出现,希望性能更好、对环境更加友好的新型材料早日研发成功。

转自健康报

来源: 健康北京

首次确认!人体已被塑料污染!你爱吃的青口是重灾区!

10月22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欧洲胃肠病学会议上,研究人员报告称,首次在人体排泄物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直径在50到500微米之间(一根人类头发丝,直径大概是100微米)。这项研究表明,塑料能够到达人体肠胃。尽管有关微塑料能对人体造成何种危害,科学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他们警告,最小的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

来自八个国家的志愿者参与实验

研究测试了来自八个国家的志愿者。他们来自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日本、荷兰、波兰、俄罗斯和英国,包括3名男性和5名女性,年龄在33岁到65岁之间。

每位志愿者都在捐赠粪便前一周记录饮食日记。他们把粪便放在玻璃瓶内,用生物危险品袋包装,然后用标有“B类生物物质”的纸板箱寄到奥地利环境署进行分析。

维也纳医科大学胃肠病学家菲利普·施瓦博,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领导了这项研究。结果让他意外:每份粪便样本都检测到了微塑料成分。

涉及的塑料有:聚乙烯(塑料袋的主要成分)、聚丙烯(塑料瓶盖的主要成分)、聚氯乙烯(即PVC,塑料管的主要成分)等。在研究人员测试的十种塑料中,有九种都在人体中被检测到。研究人员发现每10克的粪便中就含有20个塑料微粒。

饮食日记表明,所有志愿者都不是素食主义者。有六人在采集样品前一周食用过鱼类。所有被试者都食用过塑料包装的食品,并使用过塑料瓶喝水。

90%的食用盐含有微塑料?

近日,一份发表在《环境科学和技术》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市面上销售的食盐90%含有微塑料。

这项研究由绿色和平组织东亚分部和韩国研究人员共同发表。研究人员从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欧洲的21个国家,共收集39种品牌的食用盐,其中只有3种不含微塑料颗粒。

3种不含微塑料的食盐分别是一种来自中国台湾的精制海盐、一种来自中国内地的精制矿物盐以及一种来自法国的粗制海盐。

研究表明,平均每个成年人每年因为吃盐,可能吃到2000个微塑料颗粒。不同地区品牌的食盐,微塑料的含量也有明显变化。在塑料污染较严重的亚洲地区,食盐微塑料含量也较高。微塑料含量最高的,是一款来自印尼的食盐。根据2015年的一项调查,印尼在全球塑料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中排行第二。

食盐,特别是海盐中含有微塑料,其实早就被证明了。这项研究就是要看看,微塑料的分布到底有多广。参与研究的韩国仁川大学海洋科学教授金承宇说:“研究证明,人体内通过海洋产品积累起的微塑料,与该地区的塑料排放是有直接关系的。”

人们爱吃的青口也是微塑料的重灾区

人造纤维制成的衣物,在洗衣机里翻滚的同时,可能已经让塑料微粒进入了水循环。包含柔珠成分的洗面奶、沐浴露,不知不觉地让塑料进了下水道。

每年,预计有115万到241万吨垃圾,随河流入海。其中一半的垃圾,密度要比海水低,能漂浮于海面。这些垃圾通常也是塑料,不易降解。它们会在阳光、海水、海洋生物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分解为更小的微塑料。

海洋生物深受其害。从浮游生物到鲸类,科学家在超过114种海洋生物体内发现了微塑料。这些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最终上了人类的餐桌。吃海鲜就在吃塑料,这样的说法可能太过夸张,不过不是没有道理的。

今年6月,一份由英国赫尔大学与布鲁内尔伦敦大学共同发表的研究表明,在英国市场上出售的青口,全部发现了微塑料颗粒。平均每100克青口,就有70个微塑料颗粒。而且,野生青口微塑料含量通常比养殖青口要多。

在针对海洋生物的研究中,微塑料颗粒可造成生殖系统、肝脏损伤。那么对于人类呢?

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的研究,表明微塑料会对人体产生何种危害。但专家认为,人类摄入微塑料的过程,可能更加直接。在灌注饮料(包括纯净水、啤酒等)的过程中,微塑料会渗进饮料;大气中的微纤维也会落到自来水储水池。最小的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

人类也能吸入从空中掉落的微纤维。已知空气微粒可以寄居在肺部深处,从而导致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也有证据表明,与尼龙和聚酯纤维打交道的工人,其接触有害纤维的程度远高于普通人群,他们的肺部会受到刺激,肺容量也会降低。

微塑料无处不在

人类该怎么办?

微塑料已经越来越引起人类的警觉。因为即使远在南极,也能找到它们的存在。

今年1月,中国科考队员在南极鲍威尔海盆通过船载泵,取得500升表层海水,通过过滤海水形成了滤膜。科研人员通过显微镜观测滤膜后发现,滤膜上有五六个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其中比较明显的是滤膜中央的蓝色纤维细线,密度略高于大洋平均水平。科考队员估计,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纤维状的塑料绳。

9月初,国际科研团队“海洋清理计划”,带着清理机器,从旧金山出海,目前已经在“太平洋大垃圾带”测试部署。“太平洋大垃圾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之间,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漂浮着8万吨塑料垃圾。

“海洋清理计划”的清理机器,是一根长约600米的漂浮物,通过浮力和风浪的推力,再利用这其中的速度差,让垃圾“自投罗网”。如果试验成功,该组织计划到2020年生产60台清理机。据称,这些机器能在5年内,清理掉太平洋中一半以上的垃圾。

质疑声认为,这项亮闪闪的计划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清理机器只能收集漂浮在海面的塑料垃圾,这些垃圾只占到海洋塑料污染物的3%。更多的塑料垃圾沉下去,或是被鱼吃掉。而且回收的塑料垃圾又能怎么办呢?塑料大部分是一次性使用的,重复利用率很低。人们该注意的是,塑料从岸上来。

普通人能做什么?今年的一项流行趋势——弃用塑料吸管。尽管吸管在塑料污染中占比0.025%(数据来源:美国《国家地理》网站),但丝毫不妨碍它成为环保组织的眼中钉。今年7月,星巴克宣布将在两年内,在3万家门店逐步取消使用塑料吸管。随后,麦当劳也响应了这一号召,决定到2019年在英国、爱尔兰禁用塑料吸管。

小小的塑料吸管,可能也体现着人类与塑料关系的缩影——它不是必须的,但人们就是喜欢用。在一些欧美餐馆、酒店,商家已经推出了竹子吸管,甚至将意大利面作为吸管。很显然,都不如塑料吸管好用。

《国家地理》说,商家在说明弃用塑料吸管方面有多么简单,普通人无需改变习惯,“如果它真的没什么用,为什么从一开始就能抢占市场呢?”

记者 金弘彬 综合报道

·失足妇女每月要交他3000元!女孩为iPhone写下10多万元的欠条!浙江警方公开缉捕在逃重大黑恶犯罪嫌疑人,最高奖50万!

·今天杭州中小学生都在忙一件事,有妈妈紧张到早上5点就开始拼了!没想到,寿司赢了!

·杭州一厨师长三次网购迷幻剂“九代水”,竟偷偷给同住学徒下药……女生见陌生男网友也要小心!

·你的秋裤准备好了吗?冷空气直奔杭州,大风+降温,马上就将跌破10℃了

(来源:都市快报)

网红“人造雪粉”或存安全隐患 误食或对人体有害

网红“人造雪粉” 或存安全隐患

因网传视频走红后销量增长 商家称无毒但专家提醒不慎入眼、误食或对人体有害

揉搓“人造雪”时会有异味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商家自称“人造雪粉”无毒无害

近日,一种利用白色粉末和水制成的“人造雪”走红,不少网友将制作过程拍摄成短视频发布在网上。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不少商家在网购平台上出售这类“人造雪粉”,购买者中部分用于装饰、布景,也有人购买“人造雪粉”给自己和孩子玩。商家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人造雪粉”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钠的聚合物化学材料。专家表示,聚丙烯酸钠可分为食品级和工业级,食品级的聚丙烯酸钠是无毒无害的,而工业级的聚丙烯酸钠可能因“不纯”而残留部分有毒有害物质。专家提醒,网售的“人造雪粉”很可能是工业用聚丙烯酸钠,如不慎进入眼睛或误食,可能对身体有害,不建议拿来给孩子玩。

现象

制作“人造雪”视频网上走红

将一杯水倒在一小把白色粉末堆上,当水浸湿白色粉末后,粉末瞬间膨胀。不断揉搓后,原本一小把粉末渐渐变成一团细碎的白色物质,看起来像“雪花”一样。近日,这类“人造雪”的制作视频在网上走红。不少网友看到后不禁称奇,还有不少网友在热传视频下留言,询问“如何才能买到这种白色粉末”。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网购平台上有销售此类“人造雪粉”,价格从每百克3元到50元不等。记者观察发现,多名商家出售的“人造雪粉”月销量超过1000笔,甚至有商家月销量达到6000多笔。

有商家告诉北青报记者,制作“人造雪”时,要以1(雪粉)比25的比例兑水,无需搅拌,用手搓开即可。制造好的“雪”可以在常温下存放2至3天,在室内可存放一周左右,“如果‘雪花’干了,再次加水后,‘雪花’会重新膨胀起来”。

北青报记者随机选择一家网店,以18元的价格购入一包500g的“人造雪粉”。但在“造雪”过程中发现,“人造雪粉”并非商家描述的那样“没有味道”,在混合过程中,“雪粉”不仅会发热,还有异味散发出来。

探访

商家自称人造雪粉“无毒无害”

这种“人造雪粉”究竟为何物?在商品描述页面,多名商家标注称“雪粉”并不是真的雪,是聚丙烯酸钠,并宣称其“高膨胀、高仿真、不黏手、无毒无害、无味”。有商家称,聚丙烯酸钠安全无毒,“就算小朋友不小心吃了,吐出来漱漱口即可”。

在用途描述中,商家除了标明“雪粉”可用来布置橱窗、舞台、影视拍摄、婚庆道具,魔术道具、节日装饰外,还提到“人造雪粉”可供儿童早教、儿童手工使用。

一名商家告诉北青报记者,“以前买‘雪粉’的大多是影楼、婚庆公司或者影视公司的人,买的量也大。”但他称,最近一段时间,涌入很多个人买家。

上周刚刚买过“人造雪粉”的阿琼告诉北青报记者,她买“人造雪粉”是为了让出生在南方,没见过雪的孩子体验一下看到“大雪”的感觉。李女士则告诉北青报记者,她购买“人造雪粉”是因为老师在学校给孩子布置了做“人造雪粉”变“雪”的作业。李女士说,她的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班级的自然老师看到网上的视频后,觉得能借此让孩子增长知识,就购买了一些“人造雪粉”在班级给同学们做了实验,“孩子回来跟我说,他也想试试,我就从网上给他买了一包。”

隐患

“雪粉”接触眼睛或被误食可能有危险

这种“人造雪粉”是否真如商家所言“无毒无害”?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聚丙烯酸钠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和重要化工产品,固态产品为白色(或浅黄色)块状或粉末。食品级的聚丙烯酸钠,可用于面包、蛋糕、果汁、冰激凌、酒类等食品中,作为添加剂使用。而工业用的聚丙烯酸钠可用于造纸或当做水处理剂使用。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东介绍,一般来说,聚丙烯酸钠是无毒无味的,干燥情况下呈白色粉末状,溶于水后呈透明胶状液体。“通常,纯度高的食品级聚丙烯酸钠很温和,对人的皮肤没有刺激,少量食用也是无害的。”

但专家表示,从目前网售的“人造雪粉”介绍看,所用的聚丙烯酸钠很可能为工业用聚丙烯酸钠,不建议家长拿来给孩子玩。“因为工业级的聚丙烯酸钠,可能在加工中会有其他化学物质残留,残留物质可能会对人体有害。

专家进一步解释,“残留物如果接触到眼睛或被人误食后,伤害会比较大。”陈东提醒,如果使用时“人造雪粉”不慎进入眼睛,要立刻用清水来冲洗,但如果被误食,一定要到医院就医,由专业人士来处理。

文/本报记者 王天琪 实习生 施世泉

上一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下一篇: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作用
Copyright © 2017-2024 全球材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2042014号    网站建设  跨境电商
工具钢 | 高温合金